設制經過
本區舊稱阿罩霧,民國9年而易今名「霧峰」。本地區在漢人未入墾前,原為史前豬槽湖文化人、高山泰雅族的梅加獵(Baibara)社群,及洪雅平埔族阿里坤支族(Arikun)盤據地。康熙23年(1683年)臺灣納入清朝版圖,設一府三縣本區屬於諸羅縣半線堡管轄。雍正元年(1723年)清廷增設彰化縣與淡水廳,本區改隸為彰化縣半線堡管轄。
雍正十年(1732年)廣東潮州大埔縣人曾良基、何福興、巫安仁最先進入本區開墾柳樹湳、登臺等地區開墾。乾隆元年(1736年)設隘於柳樹湳莊,該莊遂有隘口之稱。另於彰化縣增設貓羅堡,本區由半線堡改隸屬貓羅堡。乾隆29年(1764年)據余文儀《續修臺灣府志》所載:本區阿罩霧莊初作「貓羅新莊」。光緒13年(1887年)臺灣設省,以臺中地區為臺灣府附郭首縣為臺灣縣,本區改隸臺灣縣貓羅堡。
日本領臺後,改設臺灣、臺南民政支部,旋以民政支部為三縣一廳(臺北、臺中、臺南三縣及澎湖島廳),下設辦務署。光緒26年(1900年,明治33年),境內設有霧峰、柳樹湳、吳厝、及萬斗六等四區,隸屬臺中辦務署貓羅堡管轄;光緒27年(1901年,明治34年)臺中縣改為臺中廳,原有四區改為霧峰,萬斗六兩區;光緒31年(1905年,明治38年)再將兩區合併為霧峰區。日據中期,於民國9年(大正9年)實施地方行政大改革,全臺改置五州二廳,下設郡及街、莊,故本區全銜改稱臺中州大屯郡霧峰莊。
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,12月正式成立臺中縣政府。民國35年1月19日霧峰莊奉令改為霧峰鄉,下轄20村及386鄰,本區改稱臺中縣大屯區霧峰鄉。民國39年底,裁撤區署,縣以下直轄鄉鎮,本區隨之改為臺中縣霧峰鄉。99年12月底因縣市改制,改屬為臺中市霧峰區。
地名沿革
地名之產生,每與當地之歷史地理有關如本地早期開發,先是由吳姓墾首至此,而命名為吳厝莊;開墾初期設隘禦防生番侵害,在隘界築土石為台,派隘丁防守而形成聚落,故得稱為登台或丁台。諸如類似地名,全臺到處可見,莫不與其初期拓墾有關。故對於舊地名之探討,極具其歷史意義。
一、貓羅堡:因貓羅社所在地而得名,包括今本區及彰化縣芬園鄉全部,與彰化市,烏日區之一部,早期轄有十六莊,即今本區之阿罩霧,北溝,大坑口,柳樹湳,吳厝,萬斗六,丁台,南勢仔莊等。芬園鄉轄內之社口,竹林,大埔,舊社,下茄老,縣莊,同安厝,大竹圍莊等。彰化市境之內,外快官,田中央莊等。烏日區境內之溪心壩,客哩,同安厝莊等。
二、阿罩霧:因本地早期有土著族社(Ataabu)音譯而得名民國九年(大正9年,1920年),廢「阿罩霧」改稱為「霧峰」,或謂附近山峰多霧籠罩故名。乾隆51年大里林爽文抗清事起,翌年福康安駐軍丁台,圍攻大里杙。事後林家後代移墾阿罩霧莊,而形成後來聞名全臺之霧峰林家,同治年間,林家後裔林文察官至福建陸路提督;日治時期,林獻堂獻身民族運動,創設臺灣文化協會,因而名噪一時。
三、柳樹湳:今本區北柳,南柳二里因早期該地多柳樹,且草湖溪附近湳地土地鬆軟而得稱雍正年間,有客籍移民至此開拓,惟當時番害不戰,遂設官隘於此,後來又置汛防,而形成早期中部之大聚落。
四、吳厝:今本區四德,五福二里,四德里昔稱四塊厝,因早期開拓時,由吳姓族人至此開墾而得名乾隆年間,晉江人吳洛以「吳伯榮」墾號,築萬斗六圳,灘田千餘甲。
五、丁台:今本區丁台,南勢等裡雍正年間,大埔縣人曾,何,巫等姓移民入墾丁台,柳樹湳一帶雍正13年10月內山生番出而肆殺莊人,嗣設隘防番,築土台配置隘丁,而形成後來漢人村莊。
六、萬斗六:今本區萬豐,舊正,峰谷,六股等里地名由來於昔為洪雅平埔族(Hoanya)萬斗六社之所在地而得名雍正13年,漢人移民在此附近開拓,並設隘防番侵害。乾隆53年設屯番之制,撥予北投小屯,做為養贍埔地,所屬貓羅社屯丁四十五名。道光3年,萬斗六社,北投社,岸西社,阿里史社,南北大肚社族人遷入埔里,為中部平埔族大規模入墾埔社之嚆矢。
機關沿革
一、民國43年臺灣省政府疏遷至中部地區,所屬單位有秘書處,衛生處及教育廳等機關辦公廳舍借用本區本堂村大同路16號現址。民國46年秘書處,衛生處兩單立先行遷往中興新村(南投縣);而教育廳亦於82年10月1日遷建本區本堂里中正路,原臺中高分院舊址。
二、民國52年9月,臺中高等法院臺中分院,臺灣高等法院檢察處臺中分處(後改為檢察署),於本區本堂里中正路成立。民國78年5月,配合司法大廈興建完成,遷往臺中市自由路。
三、民國39年1月6日故宮文物搶運來臺,在本區設立機構聯合管理,遂於本區吉峰里北溝鑿設山洞存放。至民國46年3月,國立故宮博物院北溝陳列室落成開幕,並對外展出國寶文物。民國54年遷建臺北外雙溪現址。
四、 2010年12月25日隨著省轄臺中市與臺中縣合併為直轄市,霧峰鄉也改制為臺中市「霧峰區」。